新闻动态
如何通过社工改变孩子命运?_小康_奶奶_短信
朋友您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让我们来聊聊一个关于社会工作者如何通过爱与关怀改变困境儿童命运的故事。
文丨彭彪
“端午安康!我过几天就要参加高考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帮助……我会加油的!”粽香弥漫的清晨,手机屏幕突然亮起这条来自小康(化名)的短信。9年前那个湿热的下午瞬间在记忆里重现。那年小康刚满9岁,母亲早在他幼时就悄然离开,父亲也不知所踪,年幼的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60岁的爷爷因严重白内障被工厂辞退,左腿残疾的奶奶每日佝偻着身子清扫楼道,用汗水换来微薄的收入。掀开布满油污的门帘,霉味混杂着做饭的热气扑面而来。逼仄的过道墙上,9张镶着金边的奖状如火焰般灼目。小康坐在褪色的塑料凳子上,黑亮的眼睛里满是怯生却又藏着期待的光。
当奶奶颤抖着诉说“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小康该怎么办呀”时,老人枯槁的手不停擦拭着眼角,我的心也随之一紧。我没有说话,因为我知道,沉默的倾听、不评判的回应,比空泛的安慰更能筑起信任的桥梁。了解了家庭基本情况后,我又单独跟小康聊了一会儿。小康自顾自地说着对父母的思念,是情绪的宣泄,也是对关爱的渴望。我仔细聆听着,不时点头给予肯定。“我想读书,想给爷爷奶奶治病”,说到这里,少年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的话脱口而出:“你放心,我们会尽力帮助你的,你也要加油哦。”
展开剩余51%回到机构的那个夜晚,我和同事们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家庭、社区、政策三个层面介入,在白板上勾勒出帮扶蓝图:申请低保的蓝色折线、链接白内障手术的绿色箭头、心理陪伴的橙色曲线交织成网。当民政部门的批复下来那天,奶奶摸着新办的低保存折,布满老茧的手止不住颤抖。接下来,社区医院的免费手术让爷爷重见光明时,他在随访本上歪歪扭扭写下“谢谢”二字。
那年年底,我调离岗位前夕,小康塞给我一张手绘卡片,上面画着三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等我考上大学来看你”。这些年每逢节日,手机总会准时收到小康的祝福短信。从青涩的“叔叔好”到如今自信的“我会加油的”,文字里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此刻,我看着最新的短信,突然想起胡适先生在资助青年才俊时说的话:“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我们社工付出的爱又何尝不是呢?身为社工,我们种下的从来不是单颗种子,而是整个春天的基因。那些埋在时光里的爱和善意,终会在某个六月的清晨,以千万朵向日葵的姿态,朝着太阳齐声转头,让积蓄已久的光与热,在天地间铺展出一片耀眼的金色。
编后:今年高考后,小康被广东某大学录取。目前他正在打工攒学费,为开启新生活而努力!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故事,分享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社工的陪伴下,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